算是豆瓣最早开始看到有人开始推荐就去下单购买的,正好适逢中信有折扣60元入手。既然是书评总是需要先依书而论,首先作为书的本身,极不具价值。
1、不具对应的商品属性价值。2、不具导出在标榜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抑郁症专病团队”推荐的宣传价值。3、不具备”抑郁症疗愈笔记“题目所要表达的价值。
1、不具对应的商品属性价值。
打开第一页,你以为开头有点空白很正常?
打开十几页,你想着也许快到内容了又打开一些呢?
打开了几十页以后呢?
一本看完了呢?
一本书就结束了。
【抱歉新版的WORDPRESS后台我不会在文中插图了……找不到按钮】
2、不具导出在标榜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抑郁症专病团队”推荐的宣传价值。
首先既然是专家团队,推荐的主体是什么?推荐给哪些人看并未明晰,当然作为销售和营销我很理解刻意模糊一下能有更多的购买者。那么作为被众多推荐和专家推荐入坑的我,依据客观读后感来说:本书具体面向的合适读者,以及专家团队所推荐的对象应该是”对抑郁症的了解仅限于这三个字的了解程度“的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更好的了解抑郁症的表现以及患者内心的想法,这点很好,没有问题,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但凡您对抑郁症的了解不局限于这三个字,那么我不建议您阅读和购买,时光短暂,人生只有一次。
3、不具备”抑郁症疗愈笔记“题目所要表达的价值。
让我们看看疗愈笔记(尊重知识产权只随手翻一页,仅供参考)
所有宣传语、推荐语都标榜的”疗愈指南“、”疗愈笔记“里,都是这样连”不疼不痒“都起不到的内容。
面对挫折对自己说”我最棒!“当自己对融入聚会感到焦虑,就告诉自己”你不喜欢我,我喜欢我就行了!“……没有指南、不存在分享出来具有任何指导意义的”笔记“。甚至不如去百度贴吧找几个抑郁症患者的分享帖,刷刷抖音看看”心灵鸡汤“。比这些有用的多,有用多少呢?大概40多倍吧。
那么这本书的定位,作为写读后感的普通读者,会有什么”读者建议“?
建议阅读人群:”没有听过抑郁症“”对抑郁症的理解仅限于这三个字“”年龄16周岁以下“”不要带着疗愈、看别人分享获得能量期待的读者“这更不如说是一本关于面向普通民众对”抑郁症“患者有一点点了解的科普绘本。
在无数个夜晚通过百XX药物从台阶上跳到下一节台阶时在那一瞬间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是跳了有大概十几年那么久才迟缓的落到了下一节台阶上,抑郁症药物带来的幻觉、冒汗、对社交的恐惧这些远不是外人所知晓的。
看似幽默,意图平易近人的科普绘本,却残忍的将生活艰难的患者们描述的轻松可爱的像一只小鸽子面临的只不过是不想参加酒会、今天心情不好了。
请问这本书有给过抑郁症患者看过吗?给过多少照顾抑郁症患者家属看过?他们的家人翻了几页就会放到一边吧。
那些灰暗惨淡的岁月现在还在蔓延在我们无限又望不到尽头的人生里,你有在黑夜站在湖水面,像黑漆漆的湖面仍进去一块石头却看不到任何涟漪和反应吗?当你扔了100多颗,神疲力尽却发现那平静的湖面真的连一个小水滴都没有产生过反应。
那平静的湖面就是抑郁症以外的人对抑郁症的了解,大家拼尽全力的想要让外面的人了解一点点自己,却始终如此。
日积月累,小人在湖边刻下了仍进湖面的数字,有的人是几万颗,有的人是几百万颗,有的人的数字却停在那里不动了,小人也再也没有回到湖边擦掉那些数字或增加那些数字,有的人说那个小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大家都在想,唉,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也许会有希望呢?
湖水里传来浓重的声音:”为什么不能是小人走出了抑郁症的世界,你们不要总是这么消极好不好。“过了几天大家在大树边发现了小人上吊的尸体。
是不是这个童话很无趣?我在湖边,我们尝试手拉手,奇怪的是我们看得见彼此,却无论怎么伸出双手都够不到旁边的人,就那么一排一排站在湖边,静静的看着平静的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