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最离不开的是不是最想要的?
继1989年的《义不容情》后,温兆伦和邵美琪又再度合作,不得不说越来越喜欢当年的温兆伦与邵美琪。当时应该也是荧幕上真正炙手可热的演员.
似乎在《义不容情》里温兆伦坏的太过彻底,这部剧里给了一些正面形象,把彻底负面的形象创造到了石家荣身上。
不管是这部剧里的齐浩男还是《义不容情》里的丁有康,其实都在探讨一件事,包括本剧里的石先生,还是齐乔正,甚至整部剧都在探讨一件事:“你最离不开的到底是不是你最想要的?”
这个上升到哲学的问题不用展开而谈,可以先从结局回头看,最大的反派齐乔正早年作为买来的孩子在少爷石先生家长大,后来偷渡到香港又被少爷从船上抢走了救生圈推到海里。万幸,后来想办法存活下来,从码头打工做起,再到后来的做抢劫出身,总是一路劳偏门。
可以从很多影视剧里看出早年香港的码头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更多的是有着宗族势力的潮汕人,或者香港本土人,作为偷渡而来的人,空有一身跨海而生的不怕死,但是在那种地方鲜少能够出头。更多的是“老香港”或香港人争夺,因为牵扯到了货运、警察、行情、劳工管理、外国人关系,这些远远不是一个有不怕死勇气能够负担的了的。
所以后来齐乔正选择“不需要本土关系”、“不需要人际关系”、“香港人大部分看不上、不愿意做”、”要有不怕的勇气(选择最适合自己当时优势的”、“短期收益高”、“风险可以依靠过艰苦的日子短暂度过(跨海偷渡人优势之一)“、”新身份做更不好查“。
在一系列筛选条件后,摆在齐乔正面前的似乎没有什么好的选项,所以从抢劫银楼开始,一步一步爬到山顶,也好理解。这一路相信并不容易,信任对方紧跟着可能就是消灭对方,就像是俄罗斯方块,与方块合作才能顺利升级,但是你升级的标准又是不断的让与你合作的人消失。
齐乔正此时比任何人都清楚,有时候你的朋友在做的事情和你的敌人在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如果你的意识够超前,你的脑子够灵活,你就能把自己定位到那个操作俄罗斯方块的玩家,如果当局者迷,迷义气、迷友情、迷老乡、迷亲人、迷感情,那么你就注定是一个方块,等待着被消失。
在此之下,本土安安乐乐,只想挣点小钱就可以的那个女人就进入了齐乔正的视线,纵使带个儿子,也就是温兆伦饰演的齐浩男,也没关系。
此时未来的香港犯罪教皇齐乔正最需要的东西又已经改变了。可以从头看看齐乔正的心理变化路径。
”到一个更好的地方生活,香港“”一家人团结共渡难关,也可以靠团结在新的地方打开一片天,而且到了香港少爷和自己是平等的,可以有更多的平等权利。“(却被少爷从船上抢走救生圈,抛下海)
”在码头站稳脚步,开始自己的事业“(前面已经分析了当时的形式并不适合)
”找寻出路“”找到了适合的谋生之道“(抢劫)
”物质基础满足“”天长地久的孤独感随着背叛与信任的交叉,心累了,急需一个不会背叛自己的人“(遇到了自己的太太)
再往后,齐乔正开始在尖东最好的地方建立各种企业,从房地产、建筑、餐饮、原材料、娱乐行业、粮油副食、时尚品牌专卖店、独立设计师服装店等等。
此时的心理应该是希望能够洗白,毕竟在高级犯罪的世界里,利润的风险被警察抓是最不重要的,最大的风险是内部管理不好、协调失败、反目成仇、窝里反与背叛。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很多犯罪题材电影和电视剧,甚至部分小说会让观者觉得大同小异,没有什么新意,小混混也是那么个模式,团伙头目也是那么个模式。
所以当自己是一个犯罪集团头目的时候,最先考虑的不是警察抓不抓,如何躲避警察,利润如何分配,这些都是基层干部需要去考虑的。一件事情做不做,首先犯罪集团头目思考的是这份利润背后的风险:如利润太大会不会动摇了军心?利润大到副总如果吞了足够可以另起一滩,那就从犯罪商业行为又增加了额外的业务内容”黑吃黑、黑灭黑“,节外生枝永远是任何企业都不希望看到的。
因为上面,所以很多头目会不喜欢卖白粉,并不是说怕警察,也不是说江湖越老胆子越小,更不是过好了安稳的日子。而是如果开始做了,以自己的能力和面子一定会越做越大,那种高利润的东西可不是夜总会,随便一个合作人或者高级经理吞了背叛,带走的可就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团队,此时还会对其他的没有背叛的人内心起到搔痒,说不定就像模仿,所以在面临背叛后第一时间就要进行组织内部的惩罚,或者说黑吃黑。
黑吃黑可是一项引人注目、跌份、容易霍乱军心,只有支出与损失的行为。做好了从犯罪变到了黑社会,被更多人瞩目,束手束脚。做不好,企业崩塌也就是几年的事情。
这不仅仅是对于犯罪集团,套到企业管理,初创团队的团队建设都是一样的。领导者的心态及时升级是必要的,是需要迅速提升自己的。这来自于风险预知,团队构成的了解,人员背景的熟悉程度,甚至大的政策与社会发展。
中间还要诸多就不一一而写了,回到结尾。
结尾,齐乔正,一个曾经说过并不怕坐牢(前面分析了,高级犯罪与初级犯罪的门槛,进门券就是这里。),我们也相信齐乔正并不害怕坐牢后所面对的一切改变,这不是他现在不害怕,也不是越来越不害怕而是几十年前就已经不害怕了,产生了心理变化。
但是在结尾他选择了自杀,他要的是自己的儿子齐浩男一辈子的内疚。其中自杀有几点原因构成,这也是大部分影视剧关于最后头目自杀很少有拍出来能让人感觉不别扭的部分原因。
第一点是齐乔正作为犯罪教皇,一路走来加上生理现象,一路肯定多有下手过狠,失手的时候。因为职业路线不得不狠、不得不杀人,不代表就不会产生负罪感与内疚,也不代表就不会因此而产生痛苦。
所以教皇知道,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不管是长刀短炮,所有的冷、火兵器远不如”内疚“、”负罪感“能让一个人一辈子难以忘怀,这里说的不是内疚、不是想要偿还、说的是这段回忆会”难以往回“。
最后的最后,我的儿子,虽然你不是我亲生的,但是是你如己出,已经犯过的错已经没有机会弥补了,就让我以另一种形式永远陪伴着你吧。
第二点,齐乔正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很清楚无法再获得妻子、儿子、女儿的原谅与团聚。此时作为一个人,齐乔正也到了年纪,向往天伦之乐是最需要的、最离不开的。当时的环境已经很明显以他的剩余生命,和刑期再也不可能拥有自己现在最想要的了,所以坐牢无意义,活着无意义。
当最需要的东西已注定再也没有机会得到,空余肉身又有何意义。
第三点,齐乔正的死,加上齐浩男的警察父亲(生父)关系日渐融洽,加上之前自己的口供供述,仔细分析一下,石家荣承担了一部分罪名,自己当时承担了大部分罪名。那么只要此时自己自杀,那么自己的儿子齐浩男犯罪事实是没有证人、无从调查的。能打大老虎,谁会介意漏掉了2个蚊子?
作为父亲,对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最后的关爱也就如此吧。最主要的经过律师与自己之前专业的安排,已经洗白了很大一部分资产,作为清白之人的齐浩男,现在还年轻,他终将会随着年龄增长使用这笔继承而来的洗白的”罪恶资产“。
看吧,我的儿子,你终将还是要享受我作为父亲给予你的生活,我作为肉体离开了你,而你却无法离开我。
还是上面讨论的,人在每个阶段心理最需要的东西都不一样,都应该不一样。聪明头脑的人就会善于利用不需要的换取需要的。
比如目前的齐浩男最需要的是”新生活“,所以最不需要的是”父亲齐乔正的一切“。
等他大了,等他将来遇见心爱的人,那个时候最需要的是”爱人的幸福“,他就最不需要的是”父亲遗留的财产是否一定清白“。
这部剧在1990年拍出,剧本经过充分、扎实的打磨,堪称一部佳剧。每一位演员都可圈可点,尤其是曾江,真的是港剧历史上影帝级的演员。每一位角色单独拿出来都可以是一个小长篇。配角也有后来的王维德、林家栋(那时就已经开始客串,如今终成大器,也是苦日子过来的)、黎耀祥。
遗憾的是当年一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属上乘的佳剧,看看演员表,已经没有几位如今还算活跃的了。诸多闪亮刹那而过,谢谢诸位奉献的表演。